文/李立勇 李誠(仙桃職業(yè)學院)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持和動力源泉,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高校必須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挽救國家和民族危亡的艱苦歲月中,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在吸收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發(fā)揚中國共產黨優(yōu)良作風的基礎上培育形成一種偉大精神,其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一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三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四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延安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我們今天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高校作為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中國精神,塑造中國人精氣神的重要陣地必須大力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
一、傳承延安精神必須加強延安精神研究
研究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基礎,沒有對延安精神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延安精神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將會成為一句空話。研究延安精神筆者認為,一是要研究延安精神內涵及其本質特征,二是要研究延安精神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三是要研究延安精神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時代精神的關系,四是要研究延安精神的歷史作用和當代價值等,只有把這些問題研究清,研究透,延安精神的傳承才有源,才有力。
二、傳承延安精神必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調研時強調指出,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培育了延安精神,要從延安精神中吸取力量,抓理想信念教育。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延安精神的靈魂,一首《延安與青年》詩寫道:“青年,中國青年,延安吃的小米飯,延安穿的麻草鞋,為什么你要愛延安?青年回答:我們不怕走爛腳底板,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怕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飯,不能到前方抗戰(zhàn),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經(jīng)典,不能變成最革命的青年……”這首詩道出了延安精神的核心和靈魂,就是不可動搖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鈣”,是一切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理想信念關乎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敗,關乎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這一新長征能否勝利。因此,高校延安精神傳承必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要通過延安精神傳承幫助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通過延安精神傳承激勵大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傳承延安精神必須突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出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價值觀,提出了“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關乎到大學生成長方向,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敗。面對大學生受西方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敢于亮劍,要大張旗鼓地宣傳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要理直氣壯地弘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要堅如磐石地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要通過延安精神的傳承幫助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和生死觀,用白求恩精神激勵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
傳承延安精神必須突出艱苦奮斗精神教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標志??箲?zhàn)時期,延安的物質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正如毛澤東在1939年談到:我們晚上越冬沒有被子,戰(zhàn)士們辦公沒有紙張,沒有鞋,困難真是大極了。面對困難,毛澤東在延安干部動員大會上說:“面對目前的困難,我們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而且他還說:“從古以來的人類究竟是怎樣生活著的呢?還不是自己動手活下去的嗎?為什么我們這些人類子孫連這點聰明都沒有呢?……總之,我們是確信我們能解決經(jīng)濟困難的,我們對于這方面的一切問題的回答就是‘自己動手’四個字”,并親筆題寫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條幅,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毛澤東在楊家?guī)X辟地種菜,周恩來參加紡紗比賽,朱德帶頭拾糞,王震與戰(zhàn)士們一同開荒,雙手打滿血泡……,不到幾年就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改成快樂、五谷飄香的陜北江南。延安時期的艱苦奮斗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生活上的艱苦樸素,更重要體現(xiàn)在對事業(yè)的忠誠和擔當上,體現(xiàn)在頑強拼搏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上。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捌D難困苦,玉汝于成”“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它啟示和告誡人們: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在于是否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在于是否有矢志不渝的艱苦奮斗精神。當今時代,在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效應影響下,不少的大學生追求物質享受,缺乏責任擔當,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延安精神傳承加強艱苦奮斗精神教育,讓學生矢志艱苦奮斗。
傳承延安精神必須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途徑。延安精神傳承不能單靠簡單的說教,要采取多種方式、多種途徑,使學生在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統(tǒng)一。一是可以組織學生學習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寫的一些著名文章如《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整頓黨風》《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通過學習這些著名的文章讓學生從中領悟到延安精神的內涵和實質。二是通過講好延安時期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使學生清楚認識延安精神的形成及其延安精神的歷史意義。三是通過講好南泥灣故事、張思德故事、白求恩故事,感染、激勵、激發(fā)學生。四是通過“三下鄉(xiāng)”活動、校園文化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緬懷先烈活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悟延安精神,升華延安精神,并將延安精神轉化為行動。五是利用網(wǎng)絡載體開展延安精神宣傳和延安精神討論,使校園網(wǎng)成為延安精神教育新陣地。六是發(fā)揮學生社團作用,通過成立延安精神學習會,傳播和弘揚延安精神。
傳承弘揚延安精神是高校的責任和使命。高校必須把延安精神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加以傳播和宣傳。
科技中國2017年第三期p37-38
地址:中國 北京市海淀區(qū)玉淵潭南路8號 郵編(ZIP):100038
電話(Tel):86-10-58884543 咨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聞與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 備案號/經(jīng)營許可證備號:京ICP備10036465號-11
技術支持:中研網(wǎng)